宁河泥塑记录生活

栏目:宁河老区活动 发布时间:2013-05-20 浏览量: 1113
分享到:

从各种人物到飞禽走兽,都能在泥塑艺人的手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泥塑造型优美、古朴典雅、栩栩如生——

宁河泥塑记录生活
郭金亮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泥塑在宁河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早年宁河县内寺院、庙宇众多,且庙宇中供奉神佛多以泥塑为主,随着神化的祭祀活动兴起,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也促进了宁河泥塑艺术的发展。

今年70岁的张月明是宁河县泥塑艺术传承人之一,据他介绍,泥塑用的基本材料——泥,一般选用带些黏性又细腻的土,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蜂蜜,增加泥的可塑性和黏性,并经过捶打、摔、揉一系列流程进行加工。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制子儿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块和好的泥,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有些地方还要用火烧一下,增加强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压在原型上印成模子,常见有单片模和双片模,也有多片模。脱胎就是用模子印压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然后压进模子,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安装一个,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严,在胎体上留一个孔,使胎体内外空气流通,以免胎内空气压力变化破坏泥胎。最后一道工序是着色。泥塑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彩绘的颜料调以水胶,以加强颜色附着力。

张月明的作品题材众多,其中绝大部分是记录农村生活的作品,如作品《女电工》、《剪窗花》,反映的是上世纪60年代知青下乡的生产和生活,另外还有一些以神话故事、戏曲小说为背景的作品,如《送子观音》和《西厢记》等。

1993年,应河北省玉田县政府邀请,张月明参与修复河北省玉田县重点文物——净觉寺的工作。净觉寺据传始建于唐代,是京东第一庙。在这次重修中,张月明等泥塑艺  

人采取古代大型泥塑的做法,修复了2米高的十八罗汉座像、5米高的释迦牟尼像和文殊菩萨、哼哈二将等佛像。此后张明月又参照天津天后宫和大悲院佛像与神像的技法,重新塑造了古庙中21尊泥塑佛像。

张月明说,近些年来由于泥塑经济效益低,年轻人已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宁河的泥塑也濒临失传的境地。

上图 泥塑作品《剪窗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