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任村支书35年,郭宝印把曾经贫穷的王兰庄村打造成全国闻名的现代宜居新城——
支书累病 村子变富
本报讯 从上任至今,村民人均年收入从最初的160元提高到2012年的2.8万元,贫穷的村子变身为全国闻名的现代宜居新城,创造这个奇迹的是西青区李七庄街王兰庄村的老支书郭宝印。他告诉记者,成功的秘诀就是敢闯加实干。
提起已经担任35年村支书的郭宝印,王兰庄村的2000多名乡亲,都会竖起大拇指。郭宝印今年57岁了,身患重病,一把把药片当饭吃,却依旧早晨5点起床,晚上9点回家,每天工作将近16个小时。
驱车顺卫津南路一路南行,过中石油桥,就进入了王兰庄村,一幢幢商务楼宇拔地而起,居民社区绿树萦绕。在占地2万平方米的王兰庄中心花园,郭宝印告诉记者,过去这里满是村民自盖的土坯房。1999年,他带领村领导班子,对村庄布局重新改造,村民陆续搬进户均135平方米的楼房。可很少有人知道,早在几年前,他就积劳成疾患上肾病。
郭宝印说,早年间他力主发展集体经济、乡镇工业,村里经济情况大为改观,但要进一步发展,就要“两条腿走路”。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利用王兰庄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地缘优势发展服务业。为此,他忍着病痛,赴十多个省市学习先进经验,仅用不到8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当时我国北方最大的电器批发市场,随后相继建成旧物、农贸、机动车等多个专业市场。2008年,郭宝印大胆关停部分尚有盈利的工业企业,腾笼子换鸟发展现代服务业,逐步形成王兰庄商务商贸、楼宇经济、生物制药、金融业四大支柱产业。
村里发展了,郭宝印却累倒了。因为忙于工作无暇就诊,他的肾病恶化为尿毒症,不得不于2011年接受了肾移植手术。
忙村务、做规划、谈项目之余,郭宝印更加关注村子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从“一二·九”运动纪念馆、梁斌文学馆、青年会馆和全市藏书量最大的村图书馆,到书画社、京剧社、健身社等几十个民间社团,乡亲们不但腰包鼓了,精神世界也十分充实。 (孙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