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文献”——《毛泽东自传》

栏目:宝坻老区活动 发布时间:2013-12-19 浏览量: 1176
分享到:

“红色经典文献”——《毛泽东自传》

  

王宗征

  

在本市宝坻区档案馆浩瀚的档案珍藏中,有一件被誉为“镇馆之宝”的“红色经典文献”——1947年由冀东新华书店出版和发行的中文单行本《毛泽东自传》。

关于《毛泽东自传》的“原创”来历,据相关资料记述, 1936715日,经宋庆龄联系和帮助,美国著名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从陕西西安来到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总部驻地陕北保安县(今属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第二天,毛泽东在他居住兼办公的窑洞里,接见了这位第一个到“红色苏区”采访的西方记者,和他进行了长谈,与他谈了中国的抗日斗争形势,并建议他多到“前线”走一走,看一看。遵照毛泽东的意见,埃德加·斯诺到红军的斗争前线采访、生活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亲身感触了中国的“红色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的“传奇”,并萌生了进一步采访毛泽东、请毛泽东详细介绍他个人经历的想法。一开始,毛泽东对埃德加·斯诺的这一“请求”并不同意,后经埃德加·斯诺再三请求,并对毛泽东说,“大家读了你的话,就知道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同时还可以纠正国民党散布的各种谣言,消除人们的误解。毛泽东终于答应接受埃德加·斯诺的专访。193610月,毛泽东口述,埃德加·斯诺用英语采访并用英文笔录,吴黎平担任毛泽东的翻译,并对斯诺将的英文笔录速译成中文,请毛泽东予以审核和修正。就这样,《毛泽东自传》的“雏形”在陕北的“窑洞”里形成了。19377月,埃德加·斯诺把他对毛泽东个人经历采访的英文笔录以“毛泽东自传”的形式,在美国英文杂志《亚细亚》上分四期连续发表。随后,我国著名翻译家汪衡将《亚细亚》登载的埃德加·斯诺所写的英文“毛泽东自传”全部翻译成中文,并于同年8月至11月在上海复旦大学文摘社编辑的《文摘》杂志上连载。这年111日,上海黎明书局出版了埃德加· 斯诺笔录、汪衡翻译的中文单行本《毛泽东自传》。全书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分“一颗红星的幼年”、“在动乱中成长起来”、“揭开红史的第一页”、“英勇忠诚和超人的忍耐力”等四章,记述了毛泽东极其特殊的经历和磨难,是一部探寻领袖心灵轨迹,探索社会变迁和进步规律的珍贵历史文献和教科书。这本深受大众喜爱的“领袖传记”,在它面世的70多年里,所出版的各种中、英文版本不下20种,现在能见到的可达十几种,据不完全统计它的发行量已达200万册以上,其中更为珍贵的版本当属新中国建立之前出版的,而最初面世的版本,尤其被中共党史专家誉为“无价之宝”。

笔者在宝坻区档案馆发现,该馆所珍藏的《毛泽东自传》,系竖排版印刷,属手写石印本,32开,39页,在这本书的主体部分“毛泽东自传”的首页注明:“史诺(即埃德加·斯诺——笔者按) 笔录 ;汪衡   译”。 而作为该书附录部分“中国共产党年表——摘自共产主义与中国共产党草案第十一章”本应该排印在该书主体部分 “毛泽东自传”之后,但该书却将“中国共产党年表”排印在了“毛泽东自传”之前,不免有“喧宾夺主”之嫌。由于该书的原始封面已不存在,而它所有的两个“封面”,则是书的拥有者或读者在相距较大的不同时间先后制作的,但这本书的原始封底尚存,其封底在所印刷的文字中注明该书出版和发行均为“冀东新华书店”,还注明这本书的出版时间为“一九四七年十月一日”。鉴于这一版本的《毛泽东自传》遗存书籍,世间已很少见,所以该书最初在宝坻区档案馆发现时,馆内人员非常振奋。据宝坻区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该馆珍藏的这本《毛泽东自传》,在世间究竟经过多少读者和收藏者之手,已难以说清,但流传至今,得以保存,实属不易。笔者发现,这本馆藏《毛泽东自传》,除了原始封面不复存在以外,其“扉页”和“目录页”也不存在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而这本馆藏《毛泽东自传》由较早的拥有者刘志远自制的“封面”,其价值比其后的自制封面稍大一些,由刘志远自制的“封面”,不仅有“刘志远”的亲笔签名和他本人的印章,而且还有刘志远手写的“毛泽东自传”和“中国共产党年表——摘自共产主义与中国共产党草案第十一章”的字样。笔者还发现,这本馆藏《毛泽东自传》的原始封底则有“何春霖”的亲笔签名。由此推测,刘志远和何春霖曾经是这本《毛泽东自传》的拥有者或读者。

据宝坻区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大概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该馆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档案时,宝坻有人把这本书捐赠给档案馆,但捐赠人究竟是谁,已无从查考。此外,该馆收藏的这本《毛泽东自传》的装订曾经部分散开过,且有少量页数颠倒,宝坻区档案馆已经对此进行了修整。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我们品读宝坻区档案馆珍藏的《毛泽东自传》这一已存世66年之久的“红色经典文献”,更加感觉它的历史文献价值之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