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不能成为“老人区”
王宗征
读《中国老区建设》2014年第8期 “特别策划”登载的“不让老区变成老人区”等一组文章,心中不免苦涩,而且引发深深的思考。笔者感到,一些老区变成了“老人区”,不能不说是老区建设的滞后与缺位,而不让老区变成“老人区”,则是新形势下各级党政组织在促进老区建设过程中应该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应当指出,在革命老区,老一辈人曾经为老区做出过重要贡献,他们是老区的功臣和财富,是老区之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流逝,一些老区乡村不仅活力未增,反而变得空荡、沉寂,许多年轻人离开老区乡村,去了城市,而留守老区乡村的多是老弱病残,尤其是“空巢老人”,成为一些老区村家庭的主角。这些“留守老人”,精神寂寞、生活凄凉、后顾多忧。这种失衡的老区人口结构以及老区乡村老人的困顿寡助,怎能不令人忧心?而变成“老人区”的老区,没有年轻人的有力支撑,又怎能摆脱落后和贫困、实现新的发展?
面对一些老区变成“老人区”的严峻现实,各级党政组织不能听之任之,无所作为,而是要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以振兴老区的责任感,主动作为,积极寻求和探索破解问题,改变这一严峻现实的有效路径和方式方法。概括地说,一方面要正视现实,尽快出台针对性较强的关心和照顾老区乡村老年人的政策和措施,全面改善老区老年人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得以安度晚年,有一个良好的人生归宿。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通过行之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措施跟进,努力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置身老区,创业兴业和安居乐业,并与老区老一辈人相依相守,尽到照顾老区老年人的责任和义务。
促进老区建设,为老区注入更多的活力和生机,从根本上阻断老区人口老龄化蔓延之势,可以说时不可待,而且重在落实。加快老区建设,不能缺少新生力量,老区的年轻一代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起责任,在老区建设中挑大梁、当主力,把智慧和力量倾注到老区这片热土上,在促进老区建设中发挥生力军作用,释放更多正能量。因此,各级党政组织要科学施策,注重服务,把工作的重点和主攻点放在多为年轻人在老区乡村施展才能,建功立业搭建平台,拓展空间、提供机会以及扶持和鼓励年轻人立足并坚守老区干事兴业上,从而使更多的年轻人在参与老区建设中实现人生价值,书写青春风采,并且得到更多实惠,增强在老区奋斗与发展的自豪感和优越感。这样,老区的人口结构才会趋于优化,老区才会成为生机勃勃的老区,成为兴业宜居、人气兴旺、具有发展后劲的老区,而这样才能充分印证老区建设的力度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