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静海县西双塘村-----昔日贫穷落后 今朝富裕美丽

栏目:静海老区活动 发布时间:2014-10-23 浏览量: 1631
分享到:

昔日贫穷落后   今朝富裕美丽

“五抓”让西双塘村大变样

王宗征

  

1014日,我随中国农村广播联盟采访团到位于古老的南运河畔的天津市静海县双塘镇西双塘村参观和采访,被这个村的发展与变化所感染。这个曾经被称为静海县“十大贫困村”的村庄,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和创新发展,跻身于中国“十大魅力村庄”之列。西双塘村变化之大,其原因在哪里?笔者感到,“五抓”,使这个村庄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一抓基层组织建设。1990年,人届中年,有着企业经营经历和丰富经验的西双塘村共产党员陈立新当选为村支书。新官上任,陈立新面对的是一个历史以来土地贫瘠,经济落后,村庄基础设施很差的穷村子。陈立新想,要想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帮助乡亲们打开致富之门,就应该把村两委班子建设好,尤其是党支部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做到打铁先得自身硬,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在上级党委的指导和支持下,陈立新大刀阔斧地抓村级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引导党员、干部在兴村富民上形成共识和合力,自觉行动起来,扑下身子,带领群众走勤劳致富和共同富裕之路,让全村农户和村民摘掉穷帽子。二十多年来,西双塘村党支部(现为党总支)一班人和逐年增加的党员队伍(现有100余名党员)在陈立新的带领下,带头艰苦创业,带头勤劳致富,带头服务群众,带头参加义务劳动,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乡亲们的贴心人和主心骨。正是有一位好支书、有团结成事的村级好班子,有一支政治过硬、作风过硬、本领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为西双塘村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智力支撑。

二抓村民素质提高。治村兴村,不仅要抓好基层组织建设,还要提高村民素质,树立良好的村风、家风和民风。陈立新任村党支部书记之初,西双塘村的气氛并不和谐,村民的素质有待提高。据介绍,那时一些村民深受贫穷与落后的困扰,有的安于现状,不知如何进取;有的好吃赖做,对勤劳致富缺乏兴趣;有的好无事生非,找借口打官司告状;有的嗜好赌博,背了一身赌债;还有的不敬老尊老等。针对村民中存在的这些不良习气,陈立新和村党支部一班人,把“治乱和安村”作为兴村富民的重要抓手,通过言传身教、读书读报、培训辅导、选树文明户和文明村民典型等,大力倡导勤劳致富、勤俭持家、邻里互助、家庭和睦、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等良好风气,教育和引导群众追求真善美,争做文明村民,争创文明和谐家庭。随着村里的发展,如今西双塘村本籍村民1200余人,外来居民800多人,全村2000多人和谐相处,敬业、兴业、乐业氛围日益浓厚,村民素质全面提高,昔日的一个乱村、穷村转化成为一个心齐气顺,共谋发展的文明村、富裕村。

三抓经济结构调整。兴村富民靠什么?西双塘村两委会通过二十多年的摸索,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农业的基础地位要筑牢,工业强村的理念要强化,第三产业要培育,而且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村级经济结构,走出一条工、农、商有机结合,又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同步增长,实现村级经济的可持续良性发展,让群众致富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广,好日子越过越长远。随着村级工业经济发展取得较大突破,这个村以工补农,让工业反哺农业,在农田治理改造尤其是中低产田生产条件改善上加大投入,形成渠系配套、机井星罗棋布、节水灌溉全覆盖、旱能浇涝能排的农业基础设施新格局,全村1万余亩农田摆脱盐碱和低产的困扰,成为稳产高产田。并以此为基础,调整农业结构,打破种植业独大和种植品种单一的传统模式,规划建成优质产粮区、林果栽培区、蔬菜大棚区、花卉栽培及观赏区和畜牧水产养殖区,呈现高效低碳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态势。虽然工业是西双塘村二十多年来村级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他们仍在在调整和优化工业经济结构上动脑筋,走新路,淘汰小而杂、竞争力弱、消耗高、具有污染隐患的落后企业,引进环保型、科技型、高效型企业。经过整合,全村工业企业实现了转型升级,步入集约化经营和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近几年来,他们还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乡村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在西双塘村蓬勃发展起来。这个村借助毗邻南运河、临近团泊湖的生态优势和京沪高速公路、京沧高速公路、丹拉高速公路以即将开通的京沪高速铁路等由此穿过的立体交通条件,巧打“旅游牌”,村中建起的东台寺、仿古购物一条街、凤凰台文化广场、蒙古大营、海南风情园、村民大剧院、仿古宅院、风情书画一条街、“天下第一象”巨型雕塑以及荷花塘、牡丹园、垂钓园等景观景点和设施,传统与时尚珠联璧合,民间习俗与现代乡村文化意趣盎然,吸引中外游客纷至沓来。近几年来,该村每年接纳各方游客均超10万人(次),以乡村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西双塘村的新产业。这样,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村庄,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生态和民俗文化特色旅游村。20129月,西双塘村风景区被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园区)评审委员会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园区”;201310月,被国家旅游总局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经过对村级经济结构的理性深度调整,近年来,该村“一产”(农业)年产值占全村年总产值25%,“二产”(工业)占35%,而以特色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到45%,而且三次产业相互依托,互相促进,形成联系紧密、借力发展的产业链,为强村富民筑牢了坚实而又具活力的平台。西双塘村级经济固定资产已达4亿元,村集体年经济收入突破600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3 . 5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宽裕型明星小康村。

四抓群众生活改善。村级经济的稳步发展和集体收入逐年增加,使西双塘村两委会认识到,强村富民就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群众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让乡亲们更多地享受村级经济发展的成果,过上高质量的幸福生活。经过村里科学规划和有序投入,西双塘村户户住上了新颖舒适的别墅,家家有存款、余粮,村民喝上优质的自来水,村民看病村里给报销,村民子女上学有资助和奖励,对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更是倍加照顾,村里每月发给每位老年人生活补助金,每年还给老年人发新被褥和新衣服,老年人过生日,村干部及时送上生日蛋糕、贺寿礼金和热情祝福,孤寡老人住进了村里建立的条件优良的养老院。西双塘村注重村庄环境建设,全村街道通畅整洁,绿树成荫,花草点缀,坑塘清洁,公共配套设施齐备,整个村庄俨然就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村民过上甚至令都市人羡慕和向往的幸福生活。

五抓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文化生活不能缺位,文化建设要跟紧跟进。西双塘村在兴村富民过程中,富而思乐,富而思文,注重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注重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注重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引导和组织。他们根据群众需求,建起了河北梆子剧团、歌舞团、秧歌队、锣鼓队,还建起了书画文化长廊、 图书馆、阅览室、民俗文物陈列室、文化健身广场等多个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平时,村民自娱自乐。逢年过节,村里组织举办大型文娱活动,男女老少大联欢,文艺形式多样,古朴热烈,欢乐祥和,外来游客也被吸引,参与其中,整个村庄沉浸在浓浓的文化气氛中,不仅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也收到了“文化育人”的良好效果。

“五抓”带来大变样。如今的西双塘村,经济发达、村庄美丽、干群同心、村民乐业安居,成为津沽大地上一颗明珠。近些年来,这个村荣获“全国最富魅力村庄”、“全国先进基层文明村”、“全国民俗文化典范村”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美德在家示范村”、“天津市十大魅力乡村”等20余个市级和国家级荣誉称号。该村党组织以及村党总支书记陈立新也曾荣获多个市级和国家级荣誉称号。面对成绩,西双塘人并不满足,他们志向高远,创新发展的决心和干劲更足,步子迈得更稳,正齐心协力书写强村富民的新篇章。